“空巢老人劉奶奶一直按家裡的一鍵求助報警器,給她打電話卻不接,是不是出事了?”日前,一通無人應答的求助電話讓和平區“8910智慧養老服務平台”的工作人員心頭一緊,他們馬上聯系劉奶奶的家人,同時派應急隊員上門查看。原來劉奶奶突發腦梗,正倒在沙發上嘔吐不止,幸虧服務平台反應迅速,劉奶奶得以及時送醫。
今年在民政部辦公廳、财政部辦公廳公布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51個優秀案例名單中,和平區“‘智慧+’讓居家養老更安全”案例入選。而劉奶奶的獲救,正是得益于這套養老服務方案充分發揮作用。
随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老齡化進程正在全面加速。“能否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不僅是老年人關心的話題,“父輩祖輩能否安享晚年”,更是年青一代兒女心中最柔軟的牽挂。或是因現實因素制約,或是囿于傳統觀念,居家和社區養老的方式仍然是大多數老年人的第一選擇。這無疑對提升居家和社區養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和平區,看看他們是從哪裡入手,探尋居家和社區養老破題之法的。
科技賦能,把養老資源聚起來
據2021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天津市老齡人口的數據也有所上升,60歲及以上人口為300.27萬人,與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8.64個百分點。而和平區有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12.96萬人,27.94%人口老齡化比例超過全市平均水平。“天津目前是‘973’的養老服務格局,即97%的老年人選擇居家和社區養老,剩下3%選擇養老機構養老。”和平區民政局基層政權建設科科長田超群告訴記者,“具體到和平區,因為我們地處中心城區的核心區,建立大型養老機構比較困難。目前和平區選擇機構養老的老年人隻有1%左右,建立健全居家和社區養老的服務體系成為當務之急。”
“8910智慧養老服務平台”并非隻是一鍵報警這麼簡單。據平台負責人李豪介紹,整個平台以“五件套、三平台、一熱線”為切入點,打造出了“一公裡”為老服務生活圈。這“五件套”是包括一鍵求助、可燃氣體感知、煙霧感知、人體紅外感知以及通話等五大服務功能的“居家安全”設備,可24小時監控老人居家情況,對潛在危險主動報警。
李豪至今對兩年前的一次燃氣報警記憶猶新。“我記得那天是重陽節,監測系統報警顯示一位獨居老人的家中有燃氣洩漏,當時給老人打電話得知她被兒子接到北京過節了。她自己說燃氣竈具都關閉了,應該沒有問題。出于對我們的信任,老人同意我們去家裡檢查一下以便排除隐患。”李豪說,“當時我們的工作人員聯系了民警、社區工作人員和開鎖技術人員一起來到現場,怕屋内有燃氣洩漏,還提前關閉了電閘。等進入屋内後,發現位于陽台的燃氣管道洩漏,室内已經充滿了濃重的燃氣味,很危險。”
依托大數據、物聯網和智能設備,可以實現對老人需求的遠程監控;如果隻是收集問題,卻不能及時解決問題,顯然不能提升養老服務的質量。而“8910智慧養老平台”為區内老人稱道的是他們建立起的“區、街道、社區”三級服務平台和應急服務隊伍,實現了家屬—各養老服務隊—應急隊員的聯動響應機制,實現了服務的按需對接、精準對接。
84歲的王修如老人5年前突發腦梗,生活不能自理;兒子患有罕見病,也是一位進出都要靠輪椅的殘疾人。母子倆請了一位保姆照顧二人的生活。早些年,老太太生活還能自理,日子也算過得平穩,随着老人倒下,各種困難接踵而至。“老人最怕卧床不起。我母親腦梗之後,各種病找了上來,三天兩頭跑醫院。一個保姆真的忙不過來,再請一位我們也負擔不起。”王修如老人的兒子無奈地說。今年6月初的一天21時許,老人突發高燒,情況非常危急,老人的家離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隻需步行10分鐘,對他們母子來說卻是難逾天塹。“我第一時間撥打了‘8910熱線’,應急服務隊很快上門,替我送母親就醫、陪母親看病,直到深夜1點多才忙完。”王修如的兒子對記者說,“自從應急隊出現在我的身邊,我覺得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救生圈,頓時有了依靠。發生大事小情,一個電話過去就有人幫我解決,真是太貼心了。”
“8910智慧養老服務平台”的前身是2010年成立的和平區居家養老應急呼叫服務中心,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為孤寡、高齡、失能、空巢、失獨等特殊老年人免費安裝“五件套”。目前,和平區已為區内2500餘戶老年家庭免費安裝了智能設備。2021年應急呼叫服務中心全面升級,将“8910”熱線的服務對象從原來區民政局兜底保障的老人擴展到區内所有有需要的老人,成為普惠性機構;平台合作單位增加到85家,從養老院、日間照料中心到老人家食堂、各類事業單位,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也加入進來;提供的服務從原來的應急為主,轉為現在的綜合性服務。“現在,撥打助老服務熱線89108910,不僅可了解周邊養老服務設施的具體位置和最近的老年助餐點,還能預約上門理發、修腳、助浴、助潔等服務。”李豪對記者說,“今年上半年,我們累計接聽求助電話1.3萬餘次。最忙的時候5支應急服務隊同時出動,處理區内老年人的各種需求。這說明我們的隊伍已經高效地運轉起來,并越來越得到老年人的認可。”
精準服務,讓社區養老“活起來”
“對于選擇居家養老的老人來說,社區養老服務是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田超群在采訪中表示,“‘适老化’是近些年興起的一個新名詞,然而怎樣才是适老,還是老年人說了算。隻有深度理解老年群體的需求,将老年人滿不滿意當作檢驗産品服務的首要标準,才能真正為廣大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養老服務。”
田超群的感慨來自一次走訪調研,在推進對老舊小區适老化改造的過程中,田超群和同事到居民中間聽取意見。路過一個小區的休閑區域,發現老人們都紮堆兒坐在幾個座位上,其他的位置無人坐,因為這些座椅沒有靠背。田超群對記者說,“沒有靠背的座椅能歇腳,卻不利于久坐。”了解了問題所在,區民政局率先在朝陽裡、文化村、養和裡三個小區進行了戶外适老化改造試點,除了加裝座椅靠背,還為舊樓區樓棟安裝了适老化扶手。靠背和扶手,解決了老年人的出行需求,也讓老人看護孩子輕松舒适。
依托“和平夜話”和萬戶社區居民服務需求調查等活動,結合現有居家和社區養老模式的經驗,和平區按照“一小區一策”“一樓棟一策”“一家庭一策”的原則,力争把适老化改造做到老人的心坎兒上。
“我們區有很多老舊小區,這些房子裡的廁所有很多高于地面30厘米,空間狹小,老人上下很不方便。‘洗澡’成為困擾那些失能、半失能和高齡老人的難題。我們在走訪中發現,有的老人甚至三四年間隻用濕毛巾擦身,沒有洗過一次熱水澡。”田超群告訴記者。針對收集上來的情況,和平區民政局給有需求的家庭進行了防滑處理和台階拆除改造,解決老年人如廁、洗澡、起居、護理等問題。對于重度失能、長期卧床的老人,則依托社區和街道的日間照料中心為老人提供上門助浴服務。
助浴服務的拓展,同時還豐富了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内容,發揮嵌入式養老機構的作用。據田超群介紹,“中心不活躍、吸引老人少”,是日間照料中心普遍面臨的問題。當下,許多中心把服務定位在給老人提供集體活動場所,但真正可以出門活動的老人,對照護的需求反而沒那麼迫切。“因此,提供像上門助浴這類服務,更應成為日間照料中心發展的方向。”
近些年,和平區加大對嵌入式養老機構的扶持力度,也吸引了不少社會力量的加入。對于和平區民政局來說,如何讓政策和資金惠及老人,也成為重點關注的問題。針對以往養老服務内容單一、規範化差、政府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和平區在全市率先出台《和平區“嵌入式”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監管細則(試行)》。建設養老服務機構監管平台,打破“一年考核一次”的事後監管模式,每年達到52次的監管頻次,确保嵌入式養老機構能夠“管得住”,讓不符合要求、不能發揮作用的機構随時退出,不再擠占寶貴的政府資源。經過幾年的運行,和平區的養老資源得到了整合優化,服務也“活了起來”。
本着“老年人需要什麼,嵌入式就提供什麼”的服務理念,和平區嵌入式養老機構精準對接老年人需求。通過提供“居家——社區——機構”綜合性養老服務,既滿足老年人專業化養老需求,又實現老年人離家不遠、與街坊鄰居同處一個熟悉環境的訴求,讓養老服務更有人情味兒。
人才缺口,仍是養老最大難題
6月24日上午,和平區“和悅家”區級綜合養老服務基地迎來了一群剛滿20歲的年輕人,他們是天津理工大學與天津職業大學聯合培養的全國首個老年福祉與管理專業大二在讀的學生。在過去的一周裡,他們分成5個小隊,分别進入日間照護中心、養老服務平台、社會服務組織,在不同的崗位和機構觀察實習,近距離了解養老工作。
在與區民政局養老項目負責人的座談中,學生沈椿程的發言不僅道出了自己的感受,還指出了如今養老服務行業面臨的最關鍵問題——專業人才的匮乏。“觀察實習雖然隻有一周,但我們每個人都非常忙碌,折射出養老服務行業人力資源的短口。”沈椿程說。
據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人數量約1.67億,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高達4000萬。如果按照國際慣例一位養老護理員照顧3位老人計算,全國至少要有1000萬以上從業者才能滿足這一需求。但現實是,全國能夠持證上崗的養老護理員隻有20萬人。
此次實習觀察的帶隊老師、天津市職業大學教師馬颀告訴記者,人才與需求的失衡是全國養老服務行業普遍面臨的難題。天津市上千家養老院,養老護理員能夠達到1:3配比标準的少之又少,且年齡層以“4050”人員為主,年輕人稀缺。“本市培養專業養老服務人才的院校同樣很少。除了我們和理工大學聯合培養的本科班外,還有兩三家高職和幾個中職院校設立了相關專業。畢業季能夠輸送到社會上的專業人才不過100多人,相對于巨大的市場需求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
和平區民政局早在老年福祉與管理專業設立之初,就與天津職業大學建立了深度合作。“我們每年向這個專業提供不同崗位的觀察實習和輪崗實訓的機會。既是為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力所能及的助力,也是希望能夠從合作中發現人才、留住人才。”田超群表示。
學生張心迪坦言自己在進入老年福祉與管理專業之前,對養老行業一無所知,更談不上喜歡。但是通過不斷的志願服務和今年的觀察實習,她堅定了自己從事這一行業的信念。“在深入觀察這個行業後,我有了一種深深的使命感。在實習中,同老人建立起感情,我覺得他們需要我。我想和他們在一起,給老人們一個幸福的晚年。”張心迪說。
“今年,我們大三學生的輪崗實訓正好撞上了新冠肺炎疫情,不少學生3月初上崗後,就被納入封閉管理,至今沒有回家,其中的辛苦不言而喻。讓我感到欣慰的是,大多數學生不僅沒有因此而退縮,反而通過這段寶貴的經曆,對養老服務有了更深的感悟。”馬颀欣慰地表示。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推動養老護理産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代表委員們提案議案的重點方向之一。全國人大代表陳保華建議,要高度重視養老服務人員隊伍(特别是人才隊伍)建設;全國政協委員孟麗紅也提出了加強對養老服務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後備人才培養、促進養老機構與高等院校建立培養模式以固定輸送多層次專業人才等建議。“這是一個好兆頭。”田超群表示,“養老事業離不開技術,更離不開管理。未來希望更多的大學生能夠投身這一行業,為我們的事業注入更多的活力。”
組圖為天津職業大學老年福祉與管理專業學生到“和悅家”區級綜合養老服務基地參觀。
本報記者 田瑩攝
今晚報(06版):“智慧+”尋找居家養老破題之法